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

企業討論:淺談鴻海收購夏普Sharp,為了甚麼?

在2016年4月2日,鴻海歷經了四年談判,終於收購了夏普,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歷史,歷史主要可以分成兩個階段。

階段一:
2011年6月1日,夏普前會長町田勝彥找了郭台銘,希望一起在面板界「合作對抗三星」。
2012年3月27日,郭台銘便以自己的資金投資夏普的堺工廠,而此時鴻海就已經有了打算以收購或是以投資夏普的方式,取得夏普的面板技術。
2013年3月14日,而後卻因夏普的股價大跌,收購金額談不攏,夏普承認鴻夏戀破局

階段二:
2015年9月21日,鴻海重新提出投資計畫
2016年1月30日,郭台銘親自前往日本,直奔夏普,說服夏普以6590億日圓接受鴻海提案
2016年2月26日,夏普揭露「或有負債」,鴻海宣布暫停交易,重新議價
2016年3月30日,鴻海宣布以降價近3成的資金,以每股88日圓、總價3888.1億日圓(約1118.88億元台幣)收購夏普66%股權
2016年4月2日,正式簽約



這一路走來鴻夏戀,一路波折,其中可以看到,好幾次的問題都是因為夏普的債務出現了問題,一次是真實反映在股價上,另一次是被揭露,第一次夏普之所以可以不談,那是因為那時候有還有一定的資金協助,銀行貸款及三星、高通的投資,讓夏普得以先過度,但第二次的原因是因為夏普因3月底龐大債務到期,必須一定要有買家投資協助或銀行願意延期,但是銀行決定不以延期,而此時又因為或有負債的原因爆出,導致原本另一和鴻海競爭的買家INCJ放棄投資或購併,於是只好接受了鴻海的降價投資。

以後有時間再與各位談談夏普失敗的原因,本文先來談談鴻海為甚麼二度願意收購夏普Sharp,經過整理,可以大概整理出3個原因。

1.面板
原本在鴻海旗下,已經有之前從奇美旗下買來的公司,群創光電(原奇美電子),但奇美電子的研發方向,主要是以TFT技術的LCD面板,但在未來雖然此技術的成本較低,可以比較符合大眾的使用,但在未來面板技術的發展下,此技術有它的極限,和目前三星所推行的OLED,比起來色彩飽和度、省電和解析度差了許多,而雖然OLED的成本較高,但對手機的小尺寸而言是還可以接受的,所以三星的主動式AMOLED在許多手機上面都被優先採用。

而夏普有個技術叫做IGZO,IGZO是可以在LCD的面板上,讓LCD可以大幅增加色彩飽和和解析度的關鍵,意思是可以使用成本較低的方式,趕上OLED所帶來的影響,可以同時增進飽和度、省電和解析度,這便是郭台銘所相中的技術,也非常符合鴻海的原則,收購夏普,便擁有了此技術,一旦發展成熟,便可以一口氣,增進所有的產品能力,又可以把成本維持,是個非常重要的技術。

2.蘋果訂單
目前蘋果最大的組裝、零件代工公司是鴻海,但其中螢幕是鴻海一直吃不下來的一塊,而螢幕也有較高的利潤,鴻海想做做到一條龍,螢幕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,其中夏普就是蘋果面板的供應商之一,一旦擁有夏普,不但可以補足其不足,又可以增加在蘋果的優先選擇性。

3.多角化經營
雖然鴻海幾乎沒有過自己推過自己的品牌,而是將產品以委託的方式進行販售,例如之前堺工廠的面板,以Infocus委託販賣(相關按此),這樣可以避免與原本一起合作的品牌公司進行競爭,也可以確保產能也有一定的消耗,再更進一步告訴其他品牌,與鴻海合作的好處,而如今收購了夏普Sharp這個品牌,老實講,我不認為鴻海會利用這個牌子在面板電視螢幕的市場,有多大的著墨,因為這也會造成競爭的不良影響,所以鴻海應該會避免讓夏普在螢幕的方向發展,轉而進其他市場,家電便是最被認為重要的一項,因為鴻海本身代工的幾乎都是科技產品,客戶對於家電著墨也不深,所以家電一定會是接下來夏普全力發展的一環,其中由郭台銘所讚賞的捕蚊燈(相關連結),便可得知,以夏普的家電,加上鴻海自家的代工製造能力、資訊科技技術,智慧家電,應該也是勢在必行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